叶丁在 Casual Connect 现场手持奖杯,喜悦溢于言表
葡萄君:之前别的报道有提过你们 Zing Games 是个小团队,首先比较好奇的是开发团队有多少人,分别负责哪些内容呢?
叶丁:我们在芝加哥的团队有3.5个人。半个人是一个 part time(兼职)的员工。另外还有一个美籍日本人的朋友在三藩(旧金山),帮我们做游戏设计,相当于一个外援吧。在美国这边,我们是一个很轻的团队,负责核心的游戏设计和美术设计,程序大部分都由一个成都的团队负责,我们和他们已经合作多年了。
葡萄君:美术外包很常见,但是程序外包非常少见,这样的话核心代码在别人手上,不会担心安全的问题?
叶丁:首先是我们合作多年了,互相比较信任。美国本地我们也有程序员,主要负责整合资源。我们的做法有点像以前做《勇者斗恶龙》的 Enix,找别的公司做具体的开发,但是核心设计保留在本部。
葡萄君:你们觉得外包程序和本地程序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?
叶丁:外包程序最大的优点是团队轻,而且成本比美国的程序员低,能节省很多成本。同时我们不是简单的外包,而是合作开发,他们有足够的投入感。不好的方面主要是距离和时差带来了很多交流上的不便。
葡萄君:具体的合作指的是什么呢?
叶丁:成都团队主要负责程序实现,设计和美术是美国团队来负责提供的。另外,因为《Mr. Runner 2: The Masks》的美术工作量实在太大了,所以动画我们本部只做了一些,外包了大一部分——就这样还做了一年半。动画部分,我们主要设计关键帧和标准姿势、动作等等,密集型的体力工作就外包出去。
这样的外包确实不容易操作,但我和我哥(叶展)有多年的外包经验。在 THQ 的时候,最后两个次时代项目有很多内容都外包出去,当时我已经不怎么做艺术的内容,主要是负责外包管理和质量控制。
葡萄君:我们来聊聊《Mr. Runner 2: The Masks》吧。游戏第一眼看上去很像跑酷,但其实节奏感完全不同,这样会不会导致一些想玩跑酷的玩家下了游戏以后发现不好而流失?
叶丁:这个游戏的核心玩法是从1代继承过来的。传统的跑酷是自动跑,然后控制跳或者 Action(类似攻击),这是二维跑酷的标准模式。而我们在《Mr.Runner》第一作中做成天花板机关会定时下压,而玩家控制的是速度,通过加速和减速躲避机关,这在当时比较创新。我们使用火材棍小人作为人物,花了一个月时间把一代做出来了。投放出去试了一下,发现玩家对这个还是可以接受的。根据反馈来看,一个是操作上比较特别,第二个是人物的 pose,很受玩家欢迎,所以我们决定在二代中继承这个操作。这种操作是一柄双刃剑,它很新奇,节奏感和一般游戏不一样。不好的地方在于有的玩家会有疑问,比如就有人问跳在哪里,这对接受度有一定的风险。
葡萄君:Pose 这个设计非常精彩,想法是从哪里来的,又是怎么完善的?
叶丁:一代我们强调这样“跑跑跑停”的节奏。这时候我们想到,“停”不能就让人物傻站在那里,应该来一些有意思的东西,就想到了 pose。一代的火柴棍小人有很多有趣的姿势,升龙拳、瑜伽,还有搞笑的倒立之类的,每次是随机出来的,有三十多种。这个设计非常受好评。后来还更新了一个版本,每次躲避嘴里都会说一些美国式的笑话,配合 pose显得非常可笑。
《Mr. Runner 2: The Masks》中的诸多形象和 Pose
葡萄君:游戏音乐和音效非常精致到位,是团队自制的还是外包来做的?
叶丁:音乐是外包给小旭音乐的,我们已经和他们合作过好几个项目了,这次的全部音乐音效包括 Trailer、title 的配乐都是他们做的。音乐音效制作的过程比较辛苦,从开始描述风格到最后结束用了几个月时间——第一年的八九月就开始筹备,第二年一二月才做完。因为我自己是学动画电影的,我觉得游戏中音乐音效的重要性超过50%。现在很多人做手机游戏都把音乐音效放在最后做,这一块最不受重视,大家也没有预算;但我们就算预算再紧张,也会把音乐和音效做足了。
我们为每个场景都制作了特别的音乐来配合关卡,比如管风琴风格的飞天鲸鱼 boss 战;比萨饼 Boss 的酒吧、游戏厅音乐;而雾霾之城的关卡就用了非常蒸汽朋克感觉的音乐。所有的音乐加在一起大概有十多首吧,因为我比较认真,想把游戏做精致。我们和小旭花了很多时间在交流需求上。制作每个音效的时候,我们都会提供游戏录像,给他们看 boss、动作是什么样的,让他们把音乐音效和视觉配合到一起。我们在做音乐的过程中也尝试了很多不同的风格,最后放进游戏测试,觉得体验非常好,比简单的电子音乐要好很多。
葡萄君:刚刚你说到用了剪纸的欧美动画风格,这样的风格最初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呢?
叶丁:在游戏设计初期的时候,我就决定不要火柴棍风格了,但做什么样的风格才会让游戏显得有特点呢?当时我们用cocos2dx做2d,我们问自己:什么样的风格能被玩家接受呢?因为我们在美国呆久了,看了很多美式的动画片,比较擅长设计欧美的东西;然后最近几年扁平的剪纸风在美国比较受欢迎,比如南方公园。我希望游戏整体和人物都非常有辨识度,所以选择了欧美漫画式的剪纸风格,这种风格很简单,颜色比较干净,线条比较硬。
《Mr. Runner 2: The Masks》的风格硬朗、线条明快,辨识度很高
葡萄君:能不能简单讲讲这次获奖的过程,是怎么被提名的,提名到获奖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?
叶丁:这是第一次去 Casual Connect 展会。这个展会在亚洲、欧洲,北美都有分会,我去的是今年的北美场。这个展会里有一个奖项叫做 Indie Prize,有很多很多的独立开发者展示自己的游戏。他们在大会之前提出申请,组委会会选出质量高的进入场地内的展示区。展示挺有意思的,本来我们带了三个游戏,《Mr. Runner 2: The Masks》、《Mole Smash Saga》和一个 Pebble 智能手表上的游戏。组织者希望我们用《Mr. Runner 2: The Masks》参加,我们同意了,因为这样可以顺便宣传两个新游戏。但我们错过了颁奖礼!当时我正跟朋友吃饭呢,收到短信说得奖了得奖了,快过来了。我说我不去,吃饭呢。当时我以为是朋友逗我玩,诓我过去喝酒,没想到是真的得奖了。这次获奖有一定的意外,因为我们本来是想偏重新游戏,没想到这个发布有一段时间的游戏反而得奖了,可以说该来的总会来的(笑)。非常可惜没机会上台说感谢辞。
《Mole Smash Saga》是 Zing Games 的新作,也收到了非常好的反响
叶丁:对,因为在国内做过大陆第一款中文 RPG《红花会密令》,但很可惜没有做完。后来在电软写过稿,去清华学计算机就是觉得做游戏要学编程。因为从小画画,所以出国想换点口味,做点动画的东西。当时想毕业以后要么进大公司,要么自己做游戏,还是以游戏和动漫为目标。
葡萄君:毕业以后选择 THQ 作为第一个起点是为什么呢?
叶丁:九几年大陆没什么游戏公司,我当时就想一定要看看国外发达的游戏业是什么样的。我当时觉得读读文章和玩游戏是不够的,一定要进业内。当时赶上次世代变革,世界游戏中心开始从日本偏向美国,所以当时进美国3A公司是很好的经验。我记得进 THQ 的时候,他们还是全世界第四大发行商,还是很强悍的。
葡萄君:在 THQ 做游戏的经验有多少能运用在 Zing Games 的工作中?
叶丁:大部分经验都是无形中、意识不到的时候就被积累了。管理流程啊,开发流程啊,设计理念啊,实际上这些经验对避免犯错是很有用的。我在做自己的项目的时候,会用这些经验来预估、设计,和国内团队交流的时候也能够避免很多问题。和 THQ 工作的时候获得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,虽然可能项目规模和工作方式有不同,但确实能让我想的更多,避免很多错误。我在做项目的时候同时扮演2~3个角色,比如同时担任制作人和创意总监。实际上这是很冲突的两个身份,大公司可能这是会产生摩擦、需要协调的两个人,但要把这对立面的两个人放在一个人身上会产生很多困难。一方面,创意总监的角色总让我想做的更好;另一方面,制作人的身份会告诉我没这么多时间和资源。计划是8个月的项目,但我们实际开发了一年半。虽然这个时间也在预料之内,但最后还是让我们做的非常辛苦。我在 THQ 获得的经验可以很大程度帮我避免问题,如果没有的话可能游戏就烂尾了。
葡萄君:最后决定创业做 Zing Games 的原因是什么?有什么八卦么?
叶丁:THQ 内部秉承的是一个稳妥的思路,对游戏的要求是游戏达到75分就好,不会为提高到90再投入更多的资源,他们觉得不划算。因此每个项目的预算和人员、时间都是按75分给的。另外,同样一款游戏做1、2、3代,每代都只是更新,不会有很强的变化,这会让人觉得很烦,觉得腻了。虽然他们对高级(Senior)员工确实不错,工作比较安逸,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时间。到我的最后两个项目,最有意思的艺术部分我反而做的不多,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和外面的公司联系啊,动捕啊,每天打交道最多的部分是邮件,最喜欢的部分被外包出去,这个让我很不爽。虽然现在也要做很多项目的工作,但是换来的是美术和设计上我很自由,这肯定比在公司里面做累,但是自由很重要。
哦?想听八卦?大公司都有很多八卦,THQ 也不例外。比如之前 CEO 请了一个好莱坞来的巨能说的人负责硬核的部分,他特别喜欢介入每个独立子公司的具体工作。我离开公司之前有一个项目已经做了一年了,他跑过来让我们改故事,原来的东西都被返工了,让内部消耗非常大。
葡萄君:那您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,在美国的游戏行业立足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?
叶丁:文化壁垒。做的东西中美术、设计元素要让欧美玩家全盘接受,这是很难的。不是简单的翻译什么的,还包括玩法设计、画面设计啊、UI啊,不能让美国市场的玩家觉得这只是单纯英文化的中国游戏。要突破这个壁垒需要专门针对欧美去做游戏,对于在中国成长学习形成世界观的我们来说,挑战性更高。所以我们的游戏能在欧美区得奖,这是很大的一个认可,对整个团队也是非常鼓舞。
《Mr. Runner 2: The Masks》在欧美许多媒体都受到了很好的评价,这对中国的开发者来说尤为不易。
叶丁:当然肯定希望游戏越做越好,同时希望保留团队小而精吧。我以前在 THQ,觉得人员冗余太大,很难保证活力,像生产机器一样,虽然在局部有创新,但整体很难有突破。我想保持小团队,10人左右,最多20个人,这样大家可以保持活力。具体的开发通过合作或者别的方式来进行。
我们觉得不管平台如何,游戏机、PC、手机、平板、手表、眼镜,游戏本身还是游戏,游戏自己要有乐趣。从游戏出发,把游戏做的尽量有意思,不一定局限某一个平台上。
葡萄君:Zing Games后续的产品计划是什么样的,还准备继续开发单机游戏吗?
叶丁:最新做的《Mole Smash Saga》已经在线上测试了,这是个轻度偏女生向的 puzzle。我们一直在尝试不同的风格,不想去局限自己。这个游戏的美术设计也是我们自己做的,风格还不错,也偏欧美。我会做 iOS 和 Android 上的游戏,也在看不同的新的技术,比如智能手表。下周和下下周都会推出在 Pebble(一款智能手表硬件)上的游戏。今年 GDC 我们把《Mr. Runner》初代移植上去了,现在又做了两款原创的IP。接下来到年底之前基本是约定一个月出一款 Pebble 上的游戏。我跟他们的合作,这有一点像第二方工作室的感觉,现在我们是他们最密切的合作伙伴。
葡萄君:谢谢叶丁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,还有什么对广大读者说的么?
叶丁:感谢你们才是,谢谢游戏葡萄给 Zing Games 这个机会来跟大家述说幕后的事情,毕竟小团队做创新产品的辛苦和寂寞玩家是看不到的,也希望大家多关注我们 Zing Games。这次获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强大的鼓励,相信也是新开端的一个契机。有什么问题或者对什么感兴趣,可以发email给我,我的联系方式是 dyip@zinggames.net。
Zing Games工作室的Logo让人会心一笑